多年来,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国、总量大于全国”的统计乱象引发公众质疑。近期,东北多地官员坦承,各地纷纷在给统计数字“挤水分”,并反思统计数据造假之弊。
调查
数据至少有20%的水分
“如果统计数据不失真,东北经济发展后劲今天不至于此。”吉林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振起认为,倘若依照各地汇报的产业成长性计算,东北一些县域经济规模都超过香港了。
“相关部门做过一些核查,有些投资数据至少有20%的水分。”黑龙江省工信委投资规划处处长官英敏证实。仅黑龙江省自行“挤掉”的投资水分,近两年每年至少数百亿元。
2013年,黑龙江省黑河市虚报项目投资19亿元,按当年统计公报披露的223亿年度项目投资总额计算,“注水”比例为8.5%;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超过同年实际财政收入的127%。
黑河、岫岩等地的“数据注水”丑闻,今年1月份分别由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家审计署以《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布。
自去年2月底开始,中央第四巡视组、第十一巡视组、第八巡视组先后向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反馈巡视情况,各地对经济“数据注水”问题反映强烈,各巡视组也都将之列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进行反馈要求整改。
反思
数字好看经济很难受
前几年,东北曾流传这样一副对联:“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哄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
“如果不是当初吹得高,现在也不会掉这么厉害。”一些基层官员反映部分经济数据造假严重,不仅GDP增速、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数据“大水漫灌”,甚至连棚户区改造、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也被篡改。
为了维护虚高“注水数据”不露馅,一些地方官员甚至采取“无收入来源空转财政收入、有收入来源的列收列支及借款缴税、违规调整入库品种和截留侵占上级收入和违规提前征收税款入库”等更为隐蔽手段,在公共财政收入上大做手脚。
尽管各级官员都深知“注水数据”的危害,但面对来自上级考核、地区竞争和自身升迁等压力和冲动,最终往往还是硬着头皮“层层分解指标、人人摊派任务”。
“东北黄金十年两位数的增长,数字挺好看但经济很难受,弄到最后各省都在挤水分。”阜新市副市长金东海说。
措施
调整考核指标并严惩作假
“注水数据不是骗国家就是骗百姓,一定有个人利益在里面。”辽宁省鞍山市经信委副主任孙祎明等人认为,当前,要保证经济数据质量就必须完善统计问责制,追究涉事官员的责任,确保挤干经济统计数据中的水分,对造假行为予以严惩,让干部吹不起“数字牛皮”。
为彻底解决数据“注水”问题,东北三省以中央巡视组反馈整改为契机,自去年以来重点整饬经济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黑龙江省制定出台《黑龙江省产业项目推进责任主体考核办法》和《反对弄虚作假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工作方案》,调整考核指标和分数权重,对统计指标进行规范。
吉林省采取调整全年GDP增速,改进各部门和市(州)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以拓展延伸“德能勤绩廉”考察范围和内容为重点。
辽宁省调整财政收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取消利用外资指标和城区财政收入指标考核排名,调整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对寅吃卯粮、空转收入等问题开展自查整改,坚决遏制财政收入征管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上一篇:国际油价创10年最低 重工业减产拐点来临?下一篇:烧不好煤怎么治得了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