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规模化应用按下“快进键” 时间:2022-06-29 来源:《 中国能源报 》 点击量:次
《 中国能源报 》( 2022年06月13日 第 02 版)
本报讯 记者仲蕊报道: 6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推进化工、煤矿、交通等重点领域绿氢替代”。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已出台多项绿氢相关支持政策,其中3月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和4月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均提出加快绿氢应用技术突破。业内认为,利好政策加持之下,绿氢规模化应用将迎来加速发展。
“当前,受国家‘双碳’目标推动,各行业降碳行动加快。随着氢能产业加速发展,各级政府对氢能的认识不断深入,氢能将逐步成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子缘认为。
《规划》明确,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低、氢能储输用条件较好的地区,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绿氢生产基地。推广燃料电池在工矿区、港区、船舶、重点产业园区等示范应用,统筹推进绿氢终端供应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交通领域绿氢使用比例。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现代煤化工或石油化工产业基础好的地区,重点开展能源化工基地绿氢替代。积极探索氢气在冶金化工领域的替代应用,降低冶金化工领域化石能源消耗。
“除交通领域应用外,氢能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石油、化工、冶金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而绿氢与传统化工、钢铁等项目的结合将推动‘两高’行业加快绿色转型、实现减碳目标。”王子缘表示。
在氢能参与耦合发电方面,《规划》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新能源直供电、风光氢储耦合、柔性负荷等技术,通过开发利用模式创新,推动新能源开发、输送与终端消费的一体化融合,打造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实现新能源电力消费占比达到70%以上。
当前,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储存、消纳与高效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业内普遍认为,制氢有望成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存储和消纳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王子缘看来,氢储能具有规模大、跨时段跨季节储能等优势,通过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制氢,既能逐步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又能结合多元化储运技术促进能源的低成本、规模化转运,更好推动氢能下游应用。
记者注意到,《规划》对氢能下游装备技术亦提出更高要求。《规划》明确,突破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灵活制氢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关键技术;加大对能源研发创新平台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规模化储能、氢能等技术领域;加强与相关国家在高效低成本新能源发电技术、储能、氢能等先进技术上的务实合作。
“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够更好地推动风电、光伏等行业业务链纵向延展。”王子缘认为,随着风电、光伏企业与绿氢产业深度结合,以示范促应用可带动电解水制氢技术和装备的迭代升级,进一步降低绿氢成本。
记者注意到,电价、设备、运输是当前公认的再生能源制氢“三大拦路虎”。对此,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张建红建议,“十四五”期间应在优先发展工业副产氢的基础上,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示范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就近利用。“一方面可在北方风电、光伏大基地部署风光氢储一体化,在东部沿海地区部署海上风电制氢、滩涂光伏发电制氢等项目;另一方面,加大管道输氢、低温液氢技术的研发突破及试点示范,为未来大规模低成本储运氢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要避免绿氢项目在政策激励之下‘跑马圈地’盲目上马,各地应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当地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前景,探索适合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让绿氢项目与当地产业资源形成氢能产业生态闭环。”王子缘进一步指出。
上一篇:生物“再生”技术迎来突破!我国科学家开发出全新化学诱导全能干细胞
下一篇:强化政策支撑 提振市场信心
本报讯 记者仲蕊报道: 6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推进化工、煤矿、交通等重点领域绿氢替代”。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已出台多项绿氢相关支持政策,其中3月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和4月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均提出加快绿氢应用技术突破。业内认为,利好政策加持之下,绿氢规模化应用将迎来加速发展。
“当前,受国家‘双碳’目标推动,各行业降碳行动加快。随着氢能产业加速发展,各级政府对氢能的认识不断深入,氢能将逐步成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子缘认为。
《规划》明确,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低、氢能储输用条件较好的地区,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绿氢生产基地。推广燃料电池在工矿区、港区、船舶、重点产业园区等示范应用,统筹推进绿氢终端供应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交通领域绿氢使用比例。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现代煤化工或石油化工产业基础好的地区,重点开展能源化工基地绿氢替代。积极探索氢气在冶金化工领域的替代应用,降低冶金化工领域化石能源消耗。
“除交通领域应用外,氢能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石油、化工、冶金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而绿氢与传统化工、钢铁等项目的结合将推动‘两高’行业加快绿色转型、实现减碳目标。”王子缘表示。
在氢能参与耦合发电方面,《规划》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新能源直供电、风光氢储耦合、柔性负荷等技术,通过开发利用模式创新,推动新能源开发、输送与终端消费的一体化融合,打造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实现新能源电力消费占比达到70%以上。
当前,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储存、消纳与高效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业内普遍认为,制氢有望成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存储和消纳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王子缘看来,氢储能具有规模大、跨时段跨季节储能等优势,通过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制氢,既能逐步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又能结合多元化储运技术促进能源的低成本、规模化转运,更好推动氢能下游应用。
记者注意到,《规划》对氢能下游装备技术亦提出更高要求。《规划》明确,突破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灵活制氢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关键技术;加大对能源研发创新平台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规模化储能、氢能等技术领域;加强与相关国家在高效低成本新能源发电技术、储能、氢能等先进技术上的务实合作。
“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够更好地推动风电、光伏等行业业务链纵向延展。”王子缘认为,随着风电、光伏企业与绿氢产业深度结合,以示范促应用可带动电解水制氢技术和装备的迭代升级,进一步降低绿氢成本。
记者注意到,电价、设备、运输是当前公认的再生能源制氢“三大拦路虎”。对此,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张建红建议,“十四五”期间应在优先发展工业副产氢的基础上,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示范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就近利用。“一方面可在北方风电、光伏大基地部署风光氢储一体化,在东部沿海地区部署海上风电制氢、滩涂光伏发电制氢等项目;另一方面,加大管道输氢、低温液氢技术的研发突破及试点示范,为未来大规模低成本储运氢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要避免绿氢项目在政策激励之下‘跑马圈地’盲目上马,各地应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当地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前景,探索适合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让绿氢项目与当地产业资源形成氢能产业生态闭环。”王子缘进一步指出。
上一篇:生物“再生”技术迎来突破!我国科学家开发出全新化学诱导全能干细胞
下一篇:强化政策支撑 提振市场信心